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文学随笔】背井离乡之后,我们怎么看孩子?——王萌
时间:2023-01-3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昨晚快睡觉的时候,好友发来了很长的微信,她陷入了关于老人和孩子的两难。彼时我们都从那个连高速公路都没有的偏远县城考出来,我辗转到了天津,她一直在哈尔滨。此时我们都嫁做人妇,成了母亲。

孩子现在8个多月,一直由她母亲照顾。前几日听闻她拼尽全力在她的小区给父母买了房子,我赞叹不已,父母日渐衰老,孩子又需要人照顾,一碗汤的距离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可是她很无奈,母亲放不下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也放不下每到夏日就郁郁葱葱的菜园子,更有相熟的远亲紧邻。毕竟是住了一辈子的家,突然到陌生的城市和环境,诸多不适应。母亲总是念叨邻居给儿子看孙子,一直看到上幼儿园才把孩子送到父母身边,而二老在老家熟悉的环境含饴弄孙,儿子儿媳在大城市奋斗,倒也省了很多照顾孩子的心,何乐而不为?

我何尝不知道她的苦衷,她既怕老人独自带孩子惯坏孩子,又放心不下老人带着幼子独居危险。这也正是我当年的恐惧和隐忧。

如果注定要有一代人背井离乡,那就从我开始吧。

从你开始,谈何容易?背井离乡,近的从县城到省城,远的从南方到北方,更有人从国内到海外。我们极尽挣扎改变命运的心,驱使着单薄的自己千里漂泊,我们把小家按在城市、让孩子生在城市,甚至生在国外,可是日渐衰老的父母,依然故土难离。

另一个在上海的老同学曾给我留言说:故土难离今已离,故乡路远家难回。

问题是时至今日,何处是家?

早有老话说的好:孩子尚小的时候,父母在处就是家;父母年迈的时候,儿女在处就是家。

或许这老话得来的时候,我们还生活在人口流动性很小的过去,同一个村庄,或者同一个县城,儿女在哪里,那里自然也就是家。可是今天,我们动辄千里之外,更有万里飘零。

但是我仍然坚信这句话,无论事情如何发展,道理不变。

我给好友的建议是,哄着老人继续坚守哈尔滨看孩子,这样不至于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大人们下了班、节假日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可以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关注老人的身体变化。孩子已经快一岁了,再坚持两年即可上幼儿园。到那时,老人们再不济也适应了哈尔滨的生活,认识些一起带孩子的新朋友,建起自己的小圈子,城市的生活再不适应,也总比县城的生活舒适方便。反过来,老人独自带孩子回老家,弊端太大,这个年纪的老人们身体在迅速走下坡路,本就需要照顾,现在是被生活逼迫的无可奈何才硬撑带孩子,每日白天黑夜连轴转带孩子不现实也不人道。另外孩子在年幼时离开父母由祖辈隔代抚养,必然要养出一身坏毛病,突然回到父母身边,突然进入大城市,孩子的身心要承受与他们年龄不相适应的强大压力。“等到上幼儿园就好了”,只是故土难离的老人们和只愿生育不愿抚养孩子的年轻父母们天真的一厢情愿而已。做出这样决策的家庭,又有谁真正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呢?老人要回到熟悉的环境去,因为舒服;大人乐的让孩子走开,因为清净、放松。于是,孩子便离开父亲母亲,离开了家。刚才说了,孩子“尚小的时候,父母在处就是家”,对于被老人带回老家的孩子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反了;而对于父母来说,强行把孙辈带离而独自回到老家去,不也违反了“父母年迈,儿女在处就是家”的老话吗?

说到底,已育有后代的青年人、中年人要承担起“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担子了。没有人的一生是容易的,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承受了生活的重负而已,即便短暂的静好,也终将付出带离父母、隔代抚养的沉重代价。